南京82岁老专家制出还原度最高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自製天文儀器 望遠鏡腳架 赤道儀 杜蘇式<br> 開放式衍架式 鏡筒 望遠鏡配件 主鏡座 副鏡座
回覆文章
PTS
夸克星
文章: 17313
註冊時間: 週日 28 10月, 2007 08:50
來自: HK

南京82岁老专家制出还原度最高的张衡地动仪模型

文章 PTS » 週六 07 12月, 2013 12:02

Note:
胡宁生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the Solar Telescope in Ma Wan.

pts


说到张衡地动仪,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它并未能流传下来,后人对它的复原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但这些复原,要么是设计得过于“简单”而实现不了地动仪测震的功能,要么就是设计得过于“先进”而引进了现代机械学的原理。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老专家胡宁生,通过严密的理论分析与精致的模拟实验,重新“复原”了张衡地动仪机械原理模型。日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南京对该复原模型进行论证和讨论,专家认为胡老的复原是目前“对原文记载还原度最高,也未用到超过古人完全无法企及的现代技术,且原理也很科学”的复原方案。
  扬子晚报记者朱姝
  最接近的复原
  内部结构
  遵循史书,重新使用被“抛弃”的立柱式
  整个立柱就像一根被削过的铅笔
  “《后汉书》中关于地动仪的内部,说的是‘中有都柱’。而在古文中,‘都柱’的意思是独柱或大柱,所以我认为它应该还是立柱式的。”胡宁生研究员是一位资深的天文仪器专家,为国内外制造过多种天文仪器。而他花费三个多月制造出来的地动仪“复原原理模型”,采取的就是之前被“抛弃”的立柱式。
  研讨会现场,胡宁生带来了复原模型。“这次带来的复原模型主要展示的是原理结构,外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之前其他学者之所以认为“立柱式”不可行,就是因为想要达到高灵敏度,“立柱”须做得“细如发丝”,而这么细的柱子根本立不起来。“所以,立柱的形状要有正确的设计。”胡宁生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整个复原模型“最重要”的部件由一根近2米、直径为80毫米的空心铝管组成。而它的“玄妙”之处,就在于立柱的着地处。“我设计的着地处,是直径仅有4毫米的硬质件。”胡宁生指给记者看,“打个比方,整个立柱就像一根被削过的铅笔,笔芯被削得很细,但是笔尖处我们将它弄平。”
  立柱“着地处”被设计成凹面,必须纤尘不染
  因为监测震动需要极高的灵敏度,所以对于立柱“着地处”的要求也很高,甚至连一粒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灰尘都会影响它。“如果着地处混入了灰尘,虽然灰尘只有2微米,只相当我们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在受到立柱的放大效应之后,它就能让整根立柱的重心横移0.36毫米以上,立柱也许就根本立不起来了。”胡宁生说。
  此外,着地面在立柱多次倾倒后,要保证其边缘不能被丝毫压凹,否则,也会引起立柱无法直立。“比如说我们在已经和好的面饼上,用手指按下一个凹陷区,你可以发现凹陷区的四周是鼓起来的。”所以,对于这根立柱来说,其着地接触面上既不允许有灰尘,更不容许出现凸起之处。
  “正因为这些原因,我将着地处设计成凹面,这样既好竖立,而且即便有灰尘等异物,它们也会落进凹陷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胡宁生说。此外,立柱下的支撑面也采用极硬的材料。“在我的复原模型中采用的是轴承钢板,保证着地件与支撑件经过数次‘接触’后双方都不会变形。”胡宁生推测张衡用了蓝宝石之类的硬质材料来做着地件并用玛瑙类的材料作支撑板。这次研讨会上展示的着地件用了四个小钢球,可很好地避免现代城市灰尘的影响。
  震感
  灵敏度
  能防一般的扰动,灵敏度明显优于人类
  地动仪验震距离小于600公里
  胡宁生介绍说,未经平衡处理而偏重的立柱在被随机放置后会向四周乱倒,所以立柱的重心必须被精确调整到下方那个很小的着地处中心的正上方。
  设计方案再好也要经过“实战”的检验,胡宁生在地动仪下方的底盘用可控的加速度控制器给出一个轻轻的推动力,底盘上的立柱就倒了下去,而且倒的方向就是应有的方向。柱子倒下后,外部的小球随之落下。但是即使多人在地动仪旁边跳跃,这样的震动却不会让立柱倒下来。“实验证明,我设计的立柱既能站起来,也能防止一般的扰动,并能正确倒向轻微地动方向。”胡宁生说,其验震灵敏度达到1—2gal(千分之一的地心引力加速度为1gal),已经优于人的震感灵敏度(5—20gal)。
  不过,胡宁生也表示,因为强地震波在超过约600公里以后就不会按照直线传播,所以这种地动仪验震的距离小于600公里左右。“而且力的运动会造成惯性,所以我在试验中也发现,大概有10%的几率是倒在了受力的相反方向。”
  在实际的应用中,如果600公里以内的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地动仪中间的立柱就会倒向地震发生的方向,外部的小球也随之落下。但是地震仪只能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并不能精确定位具体的地震位置,这一点,张衡自己设计的地震仪也做不到。
  研讨会上,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小淳告诉记者,“应该说,在吸取了之前各种复原方案的经验后,这次的复原模型无论从外形还是原理,都更接近文献记载。”当然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复位、复原工艺材料、实际验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与会专家表示,接下来会把复原工作继续下去,特别是要加大对模拟实验的研究,“我们最终希望,在这次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加工,制成完整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让新复原的张衡地动仪,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走进我们的社会。”

頭像
Eddy So
夸克星
文章: 16078
註冊時間: 週四 04 12月, 2008 22:35
來自: 中男海

文章 Eddy So » 週六 07 12月, 2013 12:13

謝謝分享!

回覆文章

回到「自製天文儀器 diy Astro Equipment」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