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攝影入門---第五章 儀器的選擇

回覆文章
頭像
Wongsir
壇主
文章: 3991
註冊時間: 週六 28 6月, 2003 12:03
聯繫:

天文攝影入門---第五章 儀器的選擇

文章 Wongsir » 週三 19 11月, 2003 21:23

5. 儀器的選擇

5.1 各類天體攝影所需的器材
「工欲善其事,必事利其器」,要拍攝一張精美的天文照片,必須具備適合的儀器與材料,同時更要熟習其運用及拍攝技巧。另一方面,天文攝影並不一定需要售價昂貴的高級攝影機或望遠鏡,一些日常用的攝影機或改裝設備都可以發揮其威力。

表5.1列出各類天體攝影所需的器材。在下列各節中將會分別介紹攝影,望遠鏡,目鏡,腳座及各類天文附件的選擇。

5.2 攝影機的選擇
5.2.1 適合的攝影機
事實上任何攝影機都可用作天文攝影,不論是最簡單的匣式攝影機,35mm連動測距攝影機,雙鏡反光機,110袋莊攝影機,35mm及6x6,6x4.5(cm)單鏡反光機,6x6以至5「x7」的大底職業機.甚至自製片匣攝影機都可派用場。當然並不是每種攝影機都能適合全部天體的不同要求(見表5.2)
一架適合於各類天文攝影要求的攝影機應具備下列條件:
(1)有B掣及多級快門速度(由幾分一至幾百分一秒);
(2)可準確對焦(光亮及無視差)
(3)可更換各種鏡頭及可接駁於望遠鏡後;
(4)拍攝時振動不太大;
(5)方便使用(不太大、太重)。

5.2.2 單鏡反光機
綜合來說,35毫米(mm)單鏡反光機最適合於各類天文攝影,亦是最多天文愛好者採用,其優點包括:
(1)對焦易(無視差,因影像是接於磨砂玻璃上);
(2)快門速度多(通常多由B,1秒至1/1000秒甚至1/2000秒);
(3)可換不同鏡頭(由6mm焦距的魚眼鏡至1000或2000mm的超遠攝鏡頭,以適合不同天體);
(4)可接駁在望遠鏡後(方便對焦,尤以放大攝影時更非其他攝影機可及);
(5)大小、重量適中,方便攜帶;
(6)24x36mm的底片面積已足夠便用,一卷可多達36張,沖洗方便;
(7)攝機及底片價錢已趨大眾化,有很多款可供選擇
(8)很多附有鏡後測光設備(Through-the-lens exposure meter)(並不一定需要,只在拍攝高倍月球及太陽時可供參考);
(9)一部分可以裝上電動捲片器(Winder)或馬達驅動(Moter drive);小部分更可裝上長卷片片盒(Bulk film magazine),可連續拍攝多八百張,合連續快速拍攝,以捕捉稍縱即逝天象。
近年來流行的自動曝光鏡反光機(分為自動調校光圈(EE或Shutter priority)及自動調校快門───電子快門(Electronic shutter 或Aperture priority)──兩種,因未必能夠自由調校所需要的光圈與快門,所以用來反而不甚方便。

5.2.3 理想的單鏡反光機
一架理想的天文用單鏡反光機最好具備下列設備:
(1)多級快門速度
由B,1秒至1/1000或1/2000秒。
(2)可調換觀景器
一般單鏡反光機都附有平視式(眼平)的五稜鏡觀景器(Eye-level pentaprism),如能換上腰平觀景器(Waist-level viewfinder),可方便拍攝天頂時的取景。很多不能調換觀景器的可在於稜鏡後加上直角取景器(Angle finder),也一樣有效。如可換上或加上觀景放大器(Magnifier)或放大觀景器(Crtical viewfinder),則可更準確對焦。
(3)可調換對焦屏(Focusing screen)
通常配備的裂像(Split-image)或微稜鏡(Microprism)對焦屏,對大焦比( f/ )的望遠鏡毫無作用,至於周圍的磨砂玻璃則略嫌粗糙。最好是更換特別適合天文攝影的對焦屏,如:
i. 中央刻有十字的透明對焦屏───用「無視差法」對焦(方法見「月球攝影」一章);
ii. 極幼磨砂玻璃。
(4)有簡單的重拍設備
可在同一底片拍攝多次,如間歇拍攝日食、月食的過程,天體的日週運動,或多個行星影像(節省底片)。
(5)曝光時振動輕微
一般上振動多由於反光鏡(Reflex mirror)如反光鏡配有銷起裝置(Mirrorlock)用的攝影機,反光鏡是用手慢慢按下快門繩時推上,振動極微,效果最為理想。

圖5.1 理想的單鏡反光機,可調換觀景器及對焦屏,有多級快門速度,曝光時震動輕微,一些更可裝上摩打及捲片器

對頁表格:「光圈值」是指光捲的絕對數值,如<4即指2.8,2,1.4等。在本書其他部分,如寫光圈不少於4,則指1.4,2,2.8等。

5.2.4 即影即有攝影機
現時即影即有攝影機(如「寶麗來」Polaroid)已開始流行。利用這些系統亦可拍攝天文照片,不用等待沖曬,可即時(最多一分鐘左右)知道攝影效果。底片方面有黑白及彩色,通常只有照片,沒有底片,而以SX-70(彩色)最為先進。
目前流行的即影即有攝影機,只有寶麗來(Polaroid)SX-70型為單鏡反光機,可以直接透過鏡頭對焦,其他用SX-70底片的類型:如Polaroid Pronto 1000,2000,3000等只有直視觀景器(1至1/125秒電子快門及f/9光圈)對放大攝影時沒有那麼方便(但可利用一單鏡反光機,距離調至無限,先放在望遠鏡後對焦,然後換上即影即有機)。此外還有EE系列,可用其他底片,但這些機都不適合天文用途。
SX-70型的光圈最大為f/8,最小為f/96,電子快門速度由14至1/180秒,鏡頭焦距116mm。SX-70彩色照片畫面為79x79mm,每盒十張,感光速度約為ASA125,照片在曝光後自動由機中滑出及自動顯影,所以很適合拍攝日、月,行星等。
由於SX-70型機曝光是由電眼控制,因此必須改裝一下才可調校所需的快門速度。方法是用一個黑紙筒套在電眼上,筒內裝有一小燈泡,燈泡的強弱可由一個可變電阻控制,調校電阻可以得出不同的快門速度(先作嘗試找出)。


5.3 鏡頭的選擇
鏡頭的選擇須視乎天體的類型、亮度與大小及拍攝方法而定。天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因我們必須先瞭解這兩類天體的攝影效果與鏡頭口徑、焦距、光圈的相互關係。
5.3.1 兩類天體的攝影效果比較
拍攝星點時,理論上一個f/4 100mm 與一個f/2 50mm 鏡頭在同一時間同一天區內所拍的星數相等,因兩者的有效口徑都是25m。
另一方面,拍攝月球,星雲......等時,一個f/8的鏡頭(或望遠鏡)所需的曝光理論上較一個f/11的鏡頭小一倍。
5.3.2 鏡頭的質素
鏡頭的質素不能一概而論,一般須視其設計與製作而定,要通過實地測試,才能瞭解它的像差程度、反差與透光率。通常來說;透鏡以有加膜(Coated,或多層加膜Multicoated)者更佳,至於反射鏡面必須清潔及光鮮。
一般攝影用的鏡頭,在開盡光圈時(f/ 光圈值最小時)像差最嚴重(尤以彗形像差,球面差及像散),邊緣附近星像鬆散及多呈肩形,同時視場中央較亮,四角較暗。如將光圈收細一至兩級,質素多有很大的改善,當然曝光時間須加長几倍。但如果主體(如星雲、星系)只在視場中央而亮度甚暗,就不必這樣犧牲時間了。

5.3.3 自製天文攝影儀(其他鏡頭的改裝)
在戰時製造的很多航空鏡頭(Aero lens 或 Aerial lens)在戰後變成剩餘物質,至今仍可在外國一些二手舊貨市場買到(可參閱外國天文雜誌廣告)。
這些鏡頭多有較長的焦距及大的光圈(500~1,500mm,f/4~f/8),亦適合天文攝影之用(如拍攝星野、星雲、星系等),尤以其視場(Angle of field)較廣,可用於較大底片。
如買到這些鏡頭,可以自己裝上一個鏡筒(或木箱),在筒後利用接環加上一個片匣或接上攝影機,便可使用。不過必須注意:
(1)航空鏡多加上黃色或紅色濾鏡拍攝,所以改裝後亦需加上。
(2)要實地拍攝星空,找出焦點所在(可用磨砂玻璃放在底片位置或透過實驗測試)。
(3)自製的鏡筒及配件內部,必須鬆以啞光黑漆防止內部反光。
(4)追蹤的赤道儀必須堅固。


5.4 望遠鏡的種類
5.4.1 望遠鏡的選擇
望遠鏡通常是由一個長焦距物鏡(主鏡,Objective)將天體的影像聚焦,再在焦點附近用一個(短焦距)目鏡把這個影像放大。一般來說,望遠鏡可分為折射鏡、反射鏡及折反射鏡三大類。
(1)折射鏡(Refracting telescope or refractor)
一般折射鏡的物鏡,是由兩塊不同折光率的玻璃鏡片組,成以減少色差,使紅藍兩色的影像聚在同一焦點上,這類鏡頭稱為消色差鏡頭(Achromat 或Achromatic lens。嚴格來說,這類鏡頭影像外圍仍有一個很淡紫色的光暈)。
為了減少鏡頭的球面差(Spherical aberration)、彗形像差(Coma)及像散(Astigmatism),一般可將焦比值增大,因此一般折射鏡的焦比起碼在f/12至f/16間。
較高級的鏡頭,另加上一片很特別的玻璃,可消除紅、綠、藍三色的色差。這些鏡頭稱為複消色差鏡頭(Apochromat),但售價十分昂貴。
由於折射鏡筒可以密封,所以維修保養方較為方便,更適宜於搬往野外使用,同時亦不受鏡筒內氣流的影響。肉眼對黃綠色光線最敏感,而底片則多在藍色一段,所以如用黑白底片拍攝時加上一個黃色濾鏡,影像會較清晰。
由於鏡頭起碼由兩塊玻璃組成,所以成本(要磨製四塊鏡面)較同口徑的反射鏡昂貴。
市面上一般售賣的小型天文望遠鏡,多屬折射型式,用途相當廣泛,只是用來拍攝星雲星系等(直接焦點),則嫌速度太慢。

圖5.3 射望遠鏡
圖5.4 反射望遠鏡

(2)反射鏡(Reflecting telescope or reflector)
反射鏡是利用一塊鍍了金屬(通常是鋁)的凹面玻璃聚焦,由於焦點在鏡前,所以必須在物鏡焦點之前用另一塊鏡將影響反射出鏡筒外,再用目鏡放大。
除色差外(因不用透過玻璃故無色散),反射鏡亦有其他各類的像差。如將反射凹面磨成拋物線形(Parabolic),則可消除球面差,但受彗形像差的影響嚴重,故邊緣部份仍覺鬆散。
現時一般中小型的反射鏡有下列多種型式:
i.牛頓式(Newtonian)
利用一塊與光軸成45°平面鏡(Flat or diagonal)作為副鏡(Secondary)將影像反射至鏡筒前側。這種結構最為簡單,影像反差較高,亦最多人選用,通常焦比在f/5至f/8間。
ii.卡賽格林式或簡稱卡式(Cassegrain)
利用一塊雙曲面凸鏡(Convex hyperboloid)作為副鏡,在主鏡焦點前將光線聚集,穿過主鏡一個孔聚無在主鏡之後。
因為經過一次反射,所以鏡筒可以縮短,但視場較窄,像散較牛頓式嚴重,同時有少許場曲(Curvaature of field)。
iii.卡賽格林──牛頓式(Cassegrain-Newtonian或Nasmyth)
卡式的改良型,不需在主鏡鑽孔。

由於只要磨製一個光學面,所以以同一口徑而論,價錢較折射鏡為廉。普通天文愛好者,擁有六英吋、八英吋口徑的為數不少,反射鏡同時可以自己磨製。
因為鏡筒不可能密封,所以主鏡很易受煙塵影響,故難於保養,同時受氣溫與鏡筒內氣流的影響較大,搬運時又易移動了主鏡與副鏡的位置,校正光軸亦相當繁複,攜帶起來不甚方便。此外副鏡座的衍射紋,亦使影像反差降低。

圖5.5103毫米口徑f/10反射,鏡上裝有追蹤用折射鏡
圖5.6折反射鏡
圖5.7十分昂貴的QUESTAR,屬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式
圖5.8現時十分流行的史密特──卡式鏡

(3)折反射鏡(Catadioptric telescope)
這是一類同時利用折射與反射願理的望遠鏡,是1930年由施密特(Schmidt)發明的。主要是利用一球面凹鏡作為主鏡以消除彗形像差,同時利用一非球面透鏡(Aspheric lens)放於主鏡前適當位置作為矯正鏡(Corrector)以矯正主鏡的球面差。這樣可以得出一個闊角(可達40°-50°)的視場沒有一般反射鏡常有的球面差與彗形像差,只有矯正鏡做成的輕微色差而已。焦比方面可以做到很少1(通常在f/1至f/3間,最小可達f/0.6),因些很適宜於星野及星雲攝影。不過唯一的缺點是有一定的場曲,因些底片必須同樣變曲來適應(用特別的底片座承接),同時底片是放在望遠鏡筒內,故些只能遂張放入。
除了施密特型外,遇有馬克蘇托夫(Maksutov)及鮑華士(Bouwers)等設計都是利用矯正鏡的。
近年十分流行的折反射望遠鏡如「Dynamax」,「Celestron」,「Meade」都是利用施密特式與卡式原理構成(Schmidt-cassegrain),「Questar」則利用馬克蘇托夫式原理,它們的鏡身短、焦距長,焦點在主鏡後,視場亦相當平坦,鏡前由矯正鏡密封,故不論使用或保養都十分方便,質素方面不錯(但不及牛頓式,尤以反差方面)不過製作複雜,十分昂貴。


5.4.2 各類望遠鏡的優劣比較
表5.4 各種望遠鏡的優劣比較

5.4.3 望遠鏡的性能

望遠鏡的效能可以它的(1)集光能力(或可見最暗星等),(2)有效放大倍率,(3)解像力三方面作出比較。雖然攝影所得的影像遠不及肉眼觀看那麼清晰,但瞭解望遠鏡的目視觀測性能有助於比較攝影時的效能。
決定望遠鏡性能的主要因素是主鏡的口徑(D mm)。
i.集光能力(Light gathering power)
與主鏡口徑平方成正比(∞D²)。口徑愈大,集光力愈強,可見最暗星等愈低,所拍得的暗星愈多。在極限的曝光下,可拍得比目視所見的暗三至五等。
ii.有效放大倍率(Useful power)
觀看時的最低有效偣率為0.15D,最高為2D。如拍攝時的放大率超過最高限度,所得的質素反而降低(因過度放大,曝光增加)。口徑愈大,可作更高倍的放大拍攝。一般望遠鏡廣告吹噓的最高倍數往往言過其實。
iii.解像力(Resolution)
即將天體的細緻處分開。口徑愈大,解像力愈高,所拍得的細緻處愈多及更清晰。對於星體攝影來說,焦比愈大(口徑一樣時),所拍得的最暗星像的直徑亦較大;口徑愈大(焦比一樣時),最暗星像亦較大。目視時,解像力是以多氏極限(Dawe』s Limit)為準(=116/D角秒)。以一個150mm(6英吋)口徑,f/8反射鏡為例,理論上它的目視解像力為116/150=0.75秒,在1200mm焦距時在底片的距離為0.006mm而星像在底片的直徑最小亦有0.02~0.03mm,可見攝影的解像力一般只有目視的幾分一或更低(因受大氣影響)。


5.4.4 望遠鏡的選擇原則

在未購置一支望遠鏡前,必須先考慮以上因素,才能作出最合乎自己條件與要求的選擇。
(1) 經濟預算;
(2) 望遠鏡的未來應用範圍及要求的口徑,放大倍率及解像力,必須適合自己的主要研究對像;
(3) 望遠鏡的機動性問題,如重量、大小、大攜帶方便、穩定性、裝嵌調校的困難等;
(4) 望遠鏡的附件多少;
(5) 如無現貨時訂購交貨的期限(向外國訂購通常起碼三個月以上)。
一般沒有固定的觀察地點的天文愛好者,為了方便野外觀星攝影起見,多以機動性為前提。很多都選用60~80mm口徑的折射鏡,或150mm(6英吋)以上的反射鏡,或200mm(8英吋)以下的折反射鏡。如用汽車搬運,可考慮購置較大的儀器,但若以一個人搬運,則76mm的折射鏡或150mm的反射鏡或200mm的折反射鏡似乎已是體力的極限了。

表5.5望遠鏡的目視及攝影性能表
表5.3兩類天體的攝影效果比較 
D = 鏡頭(望遠鏡)口徑 F=焦距,f=F/D=焦比(光圈)


5.4.5 目鏡的選擇
目鏡是望遠鏡的另一個主要光學部分,配合不同焦距的目鏡,可以得出不同的放大倍率(放大倍率=物鏡焦距/目鏡焦距)。
目鏡的焦距有很多種,一般可分為
(1)高倍(High power)目鏡──由4~9mm焦距,
(2)中倍(Medium power)目鏡──由10~25mm,
(3)低倍(Low power)目鏡──由25~50mm(最長焦的達70mm)。
此外還有一些變焦目鏡(如7.5~22.5,8~21mm)但效果不及單個的好。
配合一個3英吋(76mm)f/15的折射鏡或一個150mm(6英吋)f/8反射鏡,高倍通常指100x至300x間,中倍在50x至100x間,低倍在20x至50x間。
目鏡的外圍直徑,可分為日本式(0.965英吋或24.5mm直徑),美國式(1¼「、31.75mm)或歐洲式(27mm)三種。較低倍(廣角)的目鏡通常接眼鏡(近眼的一組鏡片)已大於1英吋,所以目鏡直徑起碼需要1¼英吋,甚至需要2英吋。
由於攝影時一般可用加長投影距離(目鏡至底片)而達到高倍放大的效果,所以並非需要太多各類焦距(尤以高倍的)目鏡,大致上高、中、低倍各一隻已足(如9、12.5、25mm)。
目鏡的質素直接影響放大攝影影像的清晰,所以應選用質素較佳的Or型(Orthoscopic,無畸變型)或K型(Kellner,凱爾納型)。較廉的H型(Huygenian,惠更斯型)HM型(Huyegens-Mittenzwey)或R型(Ramsden,冉斯登型)視場邊緣鬆散,只適直中低倍用,且不適宜焦比小的系統。當然極貴的Symmetrical(對稱型)、Monocentric(單心型)及Plossl(佛羅賽爾型)十分不錯。拍攝低倍太陽時宜用最簡單的H、HM、R型等沒有以膠黏合鏡片組的目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巴羅鏡(Barlow lens)它的作用與普通攝影用的增焦鏡(Teleplus或Tele-converter)一樣,可將有效焦距延長2~3倍,最好是撰用消色差的(Achromatic Barlow lens)。
還有追蹤用的目鏡需配上十字線。這類目鏡可用一個中倍(如9、12.5mm)的廉價目鏡(如R、KH、M、H等),自己裝上十字絲(方法見8.1.5.2一節)。此類十子線目鏡(有些連照明設備)可從外國訂購。

5.4.6 座架的選擇
一個理想的座架,必須堅固、易於操縱、移動順滑,能指向天空各個區域,同時必須有微動裝置,以追蹤星空的運轉。
一般座架可分兩類:
(1) 經緯儀(水平)式(Altazimuth mounting)
這是一般攝影用三腳架的型式,製造簡單及價廉。不過要追蹤星空時,必須不停調校兩軸(同時兩軸所需的驅動速度時刻不同,要視乎天體的位置),同時視野亦隨之轉動。因此這類座架不宜於追蹤攝影或曝光長於幾分之一秒的放大攝影。

表5.6 各種座架的優劣比較

(2)赤道儀式(Equatorial mounting)
赤道儀的優點,於第三章「追蹤攝影的認識」已有詳述。除方便於追蹤及放大攝影外,還方便於利用其經緯軸的刻度盤找尋所需的天體。
赤道儀的型式有多種表5.6列出其優劣比較。由於方便起見,一般輕便的望遠鏡多採用德國式或叉式裝置。座架腳則有柱型(Pier)及活動三腳型(Field tripod)兩種,後者佔位較少,但穩固度不足。驅動方面,大部分赤道儀都裝有極軸及緯軸微動裝置(Drive or slow motion),尤以極軸方面的裝置,多設齒輪,可用手扭動或裝上電動摩打驅動。現時很多望遠鏡極軸內裝有一支極軸望遠鏡(Polar telescope,6~7倍的小口徑尋星鏡),以方便對極軸工作。


5.5 各類天文攝影附件的選擇

5.5.1 拍攝時用的附件
除了攝影機、鏡頭、望遠鏡外,拍攝時還需要下列器材;
(1) 快門繩(Shutter release,失打繩)
用以輕輕按下快門,最好選用可自動鎖上的一種,長度適中,繩身柔軟,用氣動的一種更靜。
(2) 三腳架(Tripod)
用以支承相機,宜用較重型堅固的,腳節數愈少愈好。有兩軸(或三軸)旋轉,中央可絞起的更方便。
(3) 遮光罩(Lens hood)
用以遮擋可肋進入鏡頭的不必要光線,長度適中,不會遮去景物的四角,用金屬製品可以繞上發熱線。
(4) 相機台(Camera mount)
用以將攝影機固定在望遠鏡上(追蹤攝影時),一般可以自製。台上最好裝上搖攝(全景)雲台(Pan head),以便調校相機方向。
(5) 望遠鏡接合環(Telescope adapter)
用以將攝影機接在望遠鏡後(放大攝影時),另一邊多為T-mount,中央可放入目鏡。
(6) 相機接合環(Camera adaptor)
這個環一邊接上望遠鏡接合環的T-mount,另一邊接上所用的攝影機,每款攝影機的接合環都有所不同。
(7) 引仲環(管)(Extension tubes)
用以增長投影距離,通常由三個構成一套,每個長度不同。
(8) 十字絲目鏡(Cross-hair或Recticle guiding eyepiece)或照明十字絲目鏡(Illuminated cross-hair eyepiece)用以監視追蹤的進行。
(9) 濾色鏡(Filters)
用以減去影像中某種色或光量,以增強攝影效果。天文攝影常用的有中性密度(Neutral density或ND),偏光(Polarizing),中黃色(Y2或K2),黃綠(YG),紅色,太陽(SUN,極墨綠色)、月球(MOON,綠色)及其他柯達雷登系列(Kodak Wratten series)的專用濾鏡。
(10)防露罩(Dew cap)
用以防止或驅除露水凝結在鏡頭上。可在普通遮光罩內鋪上髹黑了的吸水物質(如水松、黑布等),同時在外面繞上發熱線,以便通電時產生微熱。

圖5.10 天文攝影用的部分附件

5.5.2 控制望遠鏡用的附件
i.同步摩打(Synchronous motor)
望遠鏡極軸的摩打(馬達)通常是同步摩打,利用電的頻率來控制轉動的快慢,速度須與極軸驅動齒輪的齒數匹配。較大的望遠鏡緯軸亦裝有摩打。
ii.變頻振盪器(Variable frequency oscillator, 或 drive corrector及交流或直流電源(AC or DC power source)
用以控制同步摩打的速度,以追蹤不同的天體。
iii.計時器
用以指示時間,普通的鐘或錶已可應付,如可以發光的更好(如夜光鐘錶、LED、LCD及有橙的數字鏡錶)。


5.5.3 普通觀測記錄用的附件
i.電筒
用以照明之用(如觀看星圖、檢查儀或作記錄時),不需太光,最好加上紅布或紅膠片,因紅光不會太刺眼。
ii.星圖或星表
iii.記錄簿、紙、筆、墊板
記錄時用。
vi.錄音機
方便以口代筆記錄,亦可播放聲帶,調劑一下長時間的追蹤時的枯燥。
v.收音機(超短波FM)
必要時用以收聽準確的報時訊號,以便校準計時器。
5.5.4 活動電影機的選擇
用活動電影可把天象的變幻拍攝下來,如把日食、月食、衛星移動、月掩行星、日周運動等過程利用間歇曝光方法,每隔一段時間拍一格,便能把過程濃縮(快鏡)效果甚具教育性。
現時一般流行的小型電影機多用超八米(Super 8)電影片,最理想的是可更換鏡頭的一種(只有幾隻品種可以,但售價奇貴),以便接駁在望遠鏡後,鏡頭方面,一般多是變焦鏡,最好是有較長的焦距及較大的光圈,如機內已裝有或可裝上時間掣(Interval timer)則更方便。快門方面則必須有單格拍攝(Single frame)性能。
超八米厘電影片的速度由ASA25至400,配以大光圈鏡頭(一般至f/1.8,有些f/1.4或f/12.2)是天文攝影另一個可以開拓的領域。

圖5.11控制望遠鏡用的附件:i同步馬達;ii變頻器;iii計時器
圖5.12記錄用的附件:i電筒;ii星圖;iii記錄薄;vi墊版

回覆文章

回到「天文攝影入門 Introduction to Astrophotography」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