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科學家」

回覆文章
bamboo
主序星
文章: 179
註冊時間: 週三 16 6月, 2004 10:45
來自: 香港

「民間科學家」

文章 bamboo » 週五 09 6月, 2006 16:56

國內有所謂「民間科學家」,充分利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發表自己的創見。以下轉載一些人對這些「民間科學家」的看法。

*********************************************
從民間 “科學家” 看科普的局限性

- 盧昌海 -



半年多前, 我在網上偶然發現了一個名為 “超弦學友論壇” 的網站。

那是一個以討論超弦理論及相關話題為主的中文學術論壇, 設有一個主論壇和一個灌水區, 後者是留給與超弦理論無關的話題的。 常言道: 林子大了, 什麼鳥都有, 建一個灌水區可以讓不做學術的鳥兒也有個試嗓子的地方。 與其他論壇相比, “超弦學友論壇” 的最大特點是有幾位中科院及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在主持, 因此秩序相對好些。 我初次光顧該論壇的時候, 主論壇上有教授和同學們的許多討論, 就象一個網路課堂。 但不久前舊地重遊卻發現 “林子” 裏的光景已經大變, 主論壇上大批民間 “科學家” 穿梭往來, 在灌水區卻發現了一位原先很活躍的教授的蹤跡。 教授在那裏發了一個短短的跟貼, 所跟的是他本人被別人轉過來的一篇文章。 教授在跟貼中寫道:

謝謝轉貼, 但我希望儘量不要將我的東西轉貼到隔壁, 因為隔壁演變成了一個民間 “科學” 論壇。

這一跟貼對於論壇無疑是一個警訊, 不久之後論壇的管理員出來刪除了一些貼子。 “超弦學友論壇” 所遇到的這種情況在網上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互聯網的發展給原本需要自費印刷資料、 自費前往學校 (或科研院所) 推銷 “理論” 的民間 “科學家” 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使他們亮相的成本大幅降低, 曝光率也因此大幅提高。 大眾對民間 “科學家” 的態度遂成為近年來較有爭議的一個話題。

民間 “科學家” 這一概念並沒有一個很嚴格的定義, 因為這是一個具有相當複雜性的群體。 往上了看, 一部分科學家在其童年或少年時期也和某些民間 “科學家” 在思維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往下了看, 許多搞偽科學的人和某些民間 “科學家” 在思維形式上也同樣有一定的相似性。 粗略地講, 民間 “科學家” 主要有這樣兩條特徵:

民間 “科學家” 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

這一條幾乎是定義性的。 多數民間 “科學家” 自己也坦承這一條, 就象在過去某個年代裏, 大家並不避諱自己的赤貧家境一樣。 這裏所說的系統的科學訓練並不單單指的是科班出生, 完全也可以是達到同等層次的高水準的自學。


民間 “科學家” 無意接受系統的科學訓練。

這一條往往被人忽略, 不過我覺得這一條其實很關鍵。 因為即使是最優秀的科學家也並非是生來就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的, 因此 “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 並不是區分民間 “科學家” 與科學家的最本質特徵。 許多民間 “科學家” 也常常用這一點來為自己辯護。 但是被民間 “科學家” 們有意無意地予以忽略的是, 他們的思維形式與真正的科學家在童年或少年時期的思維形式雖然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這種相似性卻永遠地凝固在了那樣一個年齡段上, 仿佛自幼年起就停止了發育。 民間 “科學家” 們雖然對科學充滿了雄心壯志, 試圖 “研究” 科學界最艱深、 最宏大的課題, 試圖 “推翻” 科學界最有實驗基礎的理論, 但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行為卻只是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循環往復。 他們可以花幾十年的時間來做 “研究”, 卻無意拿出幾年的時間來系統地學習科學。 科學界的文獻是開放的, 但由於他們無意接受系統的科學訓練, 從而在實質上放棄了閱讀和理解科學文獻的能力。 因此他們的 “理論” 無論用什麼時髦的科學術語來包裝, 用科學界的標準來衡量, 都只是停留在一種十分原始的、 伽利略之前的思維水準上。

這兩條特徵當然既不是完備的, 也不是毫無例外的, 想要在這樣一個模糊的領域中建立一個絕對清晰的定義是一種徒勞。 但這兩條概括了絕大多數民間 “科學家” 的基本特徵。

遠離了系統的科學訓練, 遠離了科學文獻, 民間 “科學家” 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科普讀物。 因此大量民間 “科學家” 的出現也使我們看到了科普在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一個薄弱環節: 那就是科普對於現代科學的通俗化處理具有一定程度的誤導性。

這麼說讓我自己覺得很不安, 因為我非常敬重科普, 希望這樣的說法不會被理解為輕視或貶低科普。 我想要通過本文表達的觀點是, 科普是好東西, 但她所面向的讀者群體決定了她有無可避免的局限性, 她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完整背景。 一個試圖研究科學的人所需要獲取的基礎知識絕不能止步於科普的層次。 科普的作用是讓沒有機會研究科學的人瞭解科學; 讓有機會研究科學的人喜歡科學, 給他們一個 “第一推動力”, 讓他們超越科普、 投身於真正的科學研究。 科普不應該起的作用是讓有機會研究科學的人以為那就是科學, 以為讀過科普就算瞭解了科學。 遺憾的是, 科普對民間 “科學家” 所起的恰恰是它不應該起的作用。

科普在本質上是面向非專業讀者的, 因此對許多科學概念和理論 (尤其是高度抽象的現代科學概念和理論) 不得不做極大的簡化。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簡化就是抽去了科學的數學框架,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字化的描述以及與日常經驗的類比。 與這種對科學概念和理論的簡化相平行的是對科學研究過程的簡化。 科學發現往往被簡化成幾個概念在科學家腦海裏 “靈機一動” 式的組合。 仿佛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真的就是被蘋果砸了腦袋後 “靈機一動” 就想到了; 仿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真的就是從幾個象升降梯實驗那樣的理想實驗中 “靈機一動” 就得到了。 現代科學的研究既有靈感的顯現, 又有大量扎實而複雜的數學演算及實驗, 兩者相輔而成。 但在科普讀物中前者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遠遠深於後者, 因為前者大體上是概念之旅, 既新奇浪漫又富有戲劇性, 而後者相形之下不僅顯得枯燥乏味, 而且往往不是文字敍述所能夠完全涵蓋的。 科普讀物的這些局限性都極其明顯地體現在民間 “科學家” 們的 “理論” 以及他們的 “研究” 方法上。

什麼時候的科學是基本上沒有數學結構的呢? 那是古代的科學, 比如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說, 古希臘的元素學說等。 在那些學說誕生的年代裏, 概念和術語的簡單組合、 純粹的思辯就可以成為科學 (自然哲學)。 但是自伽利略之後, 科學逐漸脫離純粹的思辯而進入了以實驗和數學體系為主導的時代, 現代科學因此而獲得了令人讚歎的嚴密性和精確性。 現代科學的這些特點在許多科普讀物中都得到了強調, 有時甚至是反復的強調。 許多科普讀物的作者本身就是第一流的科學家, 他們深知科學的真諦, 他們的科普作品中絕沒有忽略現代科學的任何一個重要特徵 (因此我們討論的是科普的 “局限性” 而非 “缺陷”)。 但現實的情況卻是, 同樣的一部作品對讀者所起的作用是和讀者本身的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 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的讀者 (包括有學術基礎的科普作者本人) 會自然而然地將科普中的文字敍述與自己在科學訓練或研究中的知識及經驗相結合, 從而獲得完整而深入的理解; 但對於沒有接受過系統科學訓練的讀者來說, 文字化的敍述往往就只會產生文字化的理解。 這種理解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是足夠了, 但對於一個試圖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卻是遠遠不夠的。 讀一百遍 “愛因斯坦花了整整 N 年才完成廣義相對論” 的故事, 也遠遠不如自己動手花 N 個小時來再現一遍愛因斯坦對水星近日點進動值的計算更能體會科學研究的感覺, 更能體會現代科學描述自然的方式。 這就好比是一個學編程的人, 看幾本編程的書, 卻一行程式都不寫是學不到編程的精髓的。 這種 “動手體會” 的要求當然不是針對普通讀者的, 如果是的話也就不需要科普了。 但是對於真正想要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卻是必須的。

熱衷於砍殺相對論的民間 “科學家” 們, 在揮舞屠刀之前, 可否先與現代科學的數學體系做哪怕只是一次這樣的 “親密接觸”? 可否先對人類智慧幾百年來的成就做哪怕只是一個細節上的深度瞭解?

一部分民間 “科學家” 之所以用自己淺陋不堪的 “理論” 去挑戰現代科學, 還往往能挑戰得神氣十足、 老氣橫秋、 乃至盛氣淩人,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是徹底地 “輕裝上陣”, 他們不僅扔掉了現代科學的數學框架, 也扔掉了現代科學背後龐大的實驗基礎。 所以他們可以聲稱自己的一個沒有任何定量結果, 沒有任何精密實驗支持的 “理論” 超越或推翻了一個有堅實實驗基礎的科學理論。 連科學是人類描述自然的一種努力 - 從而必須尊重實驗觀測 - 這樣基本的原則都可以視而不見, 現代科學在他們手中自然就變得可以任意宰割了。 但是離開了這兩者 (數學框架和實驗基礎), 科學就退回到了伽利略之前的時代, 這事實上也就是絕大多數民間 “科學家” 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 (甚至於連這樣的水準也已經是一種高估, 因為即使在伽利略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的學者, 比如哥白尼, 甚至包括托勒密, 用相當觀測化和數學化的方式來構築理論了)。 民間 “科學家” 們如果意識不到科普以及他們建立在科普之上的知識體系的局限性, 只怕永遠也超越不了這一水準。

提出了統一場論的民間 “科學家” 們, 可否告訴我們, 原則上 (也就是說不勞您親自動手, 只要給個思路就行) 如何用你們的理論來推算一個象水星近日點進動值那樣的實驗結果?

科普並無過錯, 不僅無過, 且有大功。 但是科普有其局限性。 這種局限性只有當她被試圖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視為科學本身, 並以之作為自己 “研究” 科學的基礎時才會顯現出來。 記得小時候讀過一則古老的哲學故事, 說有一群人居住在山洞裏, 面向石壁、 背朝洞口。 在日月星光的更替中, 他們可以看到外部世界在石壁上的投影, 於是他們研究起了投影的運動,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但是他們誰也沒有轉過身去看一眼山洞外的世界, 他們一直以為那些投影就是整個的世界。 科普就好像那些石壁上的投影, 她是科學的一組影像, 而民間 “科學家” 們就像是山洞裏的那群人, 他們在研究影像。 影像沒有錯, 但它有局限性, 研究影像也沒有錯, 但如果認為影像就是整個的世界, 那就錯了。

二零零三年七月二日寫於紐約
http://www.changhai.org/

注: 本文曾以法老王為筆名發表於二零零三年七月八日 «新語絲» 電子版上。

dobs
夸克星
文章: 2237
註冊時間: 週四 11 9月, 2003 16:09

文章 dobs » 週五 09 6月, 2006 17:03


頭像
WenXP
夸克星
文章: 2695
註冊時間: 週六 28 6月, 2003 14:13
來自: HKUAC
聯繫:

文章 WenXP » 週五 09 6月, 2006 22:19

文章沒錯是見解精確, 但相信對那些"民間科學家"起不到任何作用呢, 因為他們每一個都認為自己是例外!

dobs
夸克星
文章: 2237
註冊時間: 週四 11 9月, 2003 16:09

文章 dobs » 週五 09 6月, 2006 22:35

WenXP 寫:文章沒錯是見解精確, 但相信對那些"民間科學家"起不到任何作用呢, 因為他們每一個都認為自己是例外!
It is not their fault......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they exist......

頭像
david_kmng
白矮星
文章: 960
註冊時間: 週五 11 7月, 2003 00:10
來自: 草根階層

文章 david_kmng » 週五 09 6月, 2006 23:00

我想是不少這些人都感到被壓抑, 要用某種方法釋放自己, 自我肯定. 更被其他人肯定.

我想這些人和國內不少人努力破世界紀錄一樣. 要一鳴驚人. 但遠比這些人沒本事的是: 他們用最簡單的方法, 最不用勞力的方法去達成目標. 人家可能勤練十多年去"單腳站立"幾十小時(如果有這紀錄的話), 但他們連用幾年上大學也不肯... 怕的是失敗, 考不上.

dobs
夸克星
文章: 2237
註冊時間: 週四 11 9月, 2003 16:09

文章 dobs » 週六 10 6月, 2006 01:06

david_kmng 寫:我想是不少這些人都感到被壓抑, 要用某種方法釋放自己, 自我肯定. 更被其他人肯定.

我想這些人和國內不少人努力破世界紀錄一樣. 要一鳴驚人. 但遠比這些人沒本事的是: 他們用最簡單的方法, 最不用勞力的方法去達成目標. 人家可能勤練十多年去"單腳站立"幾十小時(如果有這紀錄的話), 但他們連用幾年上大學也不肯... 怕的是失敗, 考不上.
I cannot agree with you. The reason why they do so is simple. They took no seats in one of the thousand university in China when they were young. Education is simply a luxury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m are poor farmers with the age of 30 or above. They met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For those really have knowledge they were either dead or focing to work.

Those seated in universities know nothing other than fighting. If one wrote "Mao is great" on answer sheets for public exams and he may received a seat.

Their passion on science is the same to us, but they just had no chance to received high education.

頭像
Wah!!
夸克星
文章: 13283
註冊時間: 週一 15 3月, 2004 21:28
聯繫:

文章 Wah!! » 週六 10 6月, 2006 01:56

I agree that being educated is not easy in mainland China.
But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those people are mostly poor farmers and more than 30 years old?

dingye18
原恆星
文章: 99
註冊時間: 週三 03 8月, 2005 12:41

文章 dingye18 » 週六 10 6月, 2006 08:33

他们被称做“民科”,简称MK :)
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应该是某种精神疾病。偏执是这些人的主要特征,通常他们还会觉得自己被主流科学界有意迫害。(被迫害妄想?)
或许有部分社会因素,以前大陆喜欢搞群众运动,相信群众的力量无所不能,以及改革开放初对于陈景润等的宣传(无意贬低陈景润),让一些人误以为科学也是很容易的,是可以业余搞一搞的。
不过我觉得心理问题还是最主要。这种现象我想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或许在其他国家也存在。

Tony234
主序星
文章: 152
註冊時間: 週三 10 11月, 2004 23:56

文章 Tony234 » 週六 10 6月, 2006 13:20

I cannot agree with you. The reason why they do so is simple. They took no seats in one of the thousand university in China when they were young. Education is simply a luxury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m are poor farmers with the age of 30 or above. They met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For those really have knowledge they were either dead or focing to work.

Those seated in universities know nothing other than fighting. If one wrote "Mao is great" on answer sheets for public exams and he may received a seat.

Their passion on science is the same to us, but they just had no chance to received high education.
其實很多人未上過大學, 但也對天文物理很有興趣, 對宇宙及人類根源很好奇, 任何國家都有很多這樣的人,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個。

只要尊重前人的想法, 肯用心聽他人意見, 任何人都可以分享他對物理天文的想法, 就算想法不對, 有小許爭辯, 也沒有大問題。但蔑視科學成果, 又不謙虛請教, 自圓其說的人才是有問題。

物理學家的研究結果, 最令他們滿足的, 不單是給他們自己樂趣, 而是把最新的發現介紹給全世界有興趣的人知道, 共同分享成果。

我很希望中國出現一些物理科學的巨人, 只要教育慢慢普及, 及多些投放資源, 應該有希望的。

bamboo
主序星
文章: 179
註冊時間: 週三 16 6月, 2004 10:45
來自: 香港

文章 bamboo » 週二 13 6月, 2006 10:00

再轉一則令人感慨的新聞:


**********************************************

研究生写论文质疑相对论 被校方批评无知

2006年06月09日四川新闻网

  (金牛法 本网记者 苏俊)由于自己撰写的论文《相对论错误证明》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评价为“想当然”“无知”,西南交大在读研究生胡清桂认为该评审意见侮辱了自己的人格,将母校告上法院,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

  6月8日,备受关注的西南交大研究生胡清桂状告西南交大名誉侵权一案一审终于尘埃落定,金牛区法院对本案进行一审判决,胡清桂败诉。

  上午9时,该案在金牛区法院正式宣判,身着浅色上衣的胡清桂表情显得有点木然。听着主审法官将判决书的判词念完后,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胡清桂:母校构成侵权 索赔一万

  法庭上,胡清桂称,2005年5月,他将论文提交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评审,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仅根据论文中第一种方法中的枝节性问题对论文全面否定,并在评审意见中侮辱胡桂清“想当然”、“无知”。而这个带有“想当然”、“无知”的评审意见是经过西南交大理科学院转交科研处,科研处再转交计算机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相关老师最后才转交给原告胡清桂。

  胡清桂说,在层层转交的过程中,他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均知道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对胡清桂的评价是“想当然”和“无知”,同时由于众多的同学和老师一直关注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对胡清桂论文“相对论错误证明”的评价,所以这些人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了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对胡清桂论文的评语。由于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的权威性,这些人都十分相信其对胡桂清作出的“无知”的评价,给胡桂清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

  胡清桂认为自己辞去工作,交纳昂贵的学费,负债累累来西南交大求学以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学术探索却被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侮辱为“想当然”和“无知”。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作为权威的学术机构,其专家应是“为人师表”的楷模,其对胡桂清的人格侮辱给胡桂清造成了极其重大的精神伤害,为此,胡桂清向金牛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西南交大向原告胡桂清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0元,承担本案诉讼费。

  校方:对其精神肯定 不构成侵权

  而校方则在法庭上表示,西南交大对胡清桂的探索精神表示肯定和尊重,对于胡清桂的论文,校方先后3次组织了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进行认真评审,并在第一次评审后给出公正、公平的评审意见。

  校方还表示,在胡清桂的论文中,将洛伦滋变换公式中的X写成Vt。这是由于原告对于专业知识的不了解而出现基本错误,专家指出其出错原因是对专业知识“无知”,因而在推断错误的情况下出现“想当然”的观点,本身并没有错误。

  西南交大认为对胡清桂论文所作评价未构成名誉侵权,请求驳回胡清桂的诉讼请求。

  法院: 判决不构成侵权

  法院经过审理查明,2005年6月3日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理科分委会根据胡清桂的申请对其论文作出书面评论,在评论中称胡清桂论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对洛伦兹变换公式中量的物理意义不了解和无知造成的……作者想当然地将x写成 vt,结论自然不正确。因此文中所说的矛盾并不存在,相对论并不存在文中所说的错误。作者接下来所提出的与相对论类似的理论也就没有根据”。后该评论意见由西南交大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交给胡清桂所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秘书刘明慧,刘明慧按西南交大科技处的要求将该评论意见交给西南交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分委会负责人审阅后当面交给了胡清桂。

  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而西南交大对胡清桂论文的评论意见是根据胡清桂的申请作出的,并未捏造事实,联系上下文并贯通整篇评论意见来看,在文中使用“无知”、“想当然”等词语时并无侮辱诽谤之意,且在转交评论意见过程中也未对该评论意见进行宣扬,故西南交大的行为不构成名誉侵权。法院作出了如下判决:案件受理费50元,其他诉讼费150元,共计200元,由胡清桂负担。败诉后胡清桂并没有表示上诉。

頭像
WenXP
夸克星
文章: 2695
註冊時間: 週六 28 6月, 2003 14:13
來自: HKUAC
聯繫:

文章 WenXP » 週二 13 6月, 2006 14:35

案中人胡清桂準備論文時沒有督學教授的指導嗎? 督學教授怎可能容許這種可笑的錯誤??

回覆文章

回到「天文物理 Astrophysics」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2 位訪客